视觉是所有动物生存的手段。人类的视觉不仅仅是生存的手段,而且是思考和丰富生活的工具,还是人类最重要的感知能力,80%的外界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到的。通过视觉可感知外部世界的形状、大小、色彩、明暗、肌理、运动等各方面信息。展示设计中信息传递的效果如何,关键在于设计中采用的形式、运用的形象能否强烈地吸引观众的视线,能否首先作用于观众的心理,引起注意,激发兴趣。
(一)视觉特征
1、视野:
指人的头部与眼球处于固定状态时所看到的空间范围。视野反映着视网膜的普遍感光机能的状况。视野包括一般视野和色觉视野两类。
一般视野指人的眼睛的视角在1.5º左右(水平及垂直方向)视觉的分辩能力最强。人眼的最佳视觉区域范围是有限的。
色觉视野是指光线的不同波长对视网膜产生刺激的程度不同,由此而产生辩别色彩感觉的不同。通常白色的视野最大,绿色视野最小。黄、蓝依次于白色。色觉神野不仅是对被视对象生成色觉感受,还与被视对象的颜色与其背景衬色产生的对比有很大的关系,这要在应用中加以理解与掌握其规律。
2、视角与视力、视距
是指被视的物体的两端点光线投入眼球时的相交角度,这与观察距离和被视物体两点距离相关。视角是展示设计中确定设计物体的尺寸大小的依据之一。
视力指人的眼睛分辩物体细微结构的最大能力。又称为视敏度。视力随视觉形象的照度值、背景亮度与视觉形象间的对比度而加大。展示设计中观众轻微的低头俯视或增加平视展品时,视觉就有舒服感,仰视则容易产生疲劳之感。
视距是指观众眼睛与被视物之间的距离,是由竖向与横向视角所决定。视距一般为展品高度的1.5-2.0倍,如果展品较大,视距必须加大。视距与展厅的照明度相关,当光线充足照明度高时,视觉可以加大;反过来就应减小。
3、适应
在两个色彩不同的环境中,开始会由于色彩的不同产生视觉上的差异,时间长了会觉得没有什么差别,叫色适应。人的眼睛对于光亮程度的适应性称为光适应,也叫明度适应。眼睛受光从暗到亮的视物过程称为亮适应,反之称为暗适应。根据人睛明度适应特征的要求,在展示设计中,应均匀用光,切忌光环境时明时暗。尽量缩短光适应时间,以避免观众产生视觉疲劳和判断错误。
4、眩光,阴影
指光线照在物体表面而产生的反射刺激光线称为眩光。由天然光和强烈的人工光引起的眩光称为直接眩光,由其他物品折射的光线引起的眩光称为间接眩光,它可减弱视力,产生不舒适感,破坏展品形象的完整性。
照度亮度不宜过高,增大视线与光源间的角度,提高光源周围的亮度等方法都可避免反射眩光。
不适当的阴影会影响展示效果,为了得到无阴影的照明可采用多点光源(有扩散性)。阴影在一些场景中如果运用得当,会造成引人入胜的特殊效果。
5、错视:
在对物与人的知觉中有正确的反映,也有不正确的反映,人脑对事物的不正确的反映叫错觉,错视是指主观的视觉与客观的存在出现不一致的情况,是视觉受光、形、色的干扰产生的视觉上错误的知觉。错视并不是人对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,而是视觉系统正常加工外界图形、信息的结果,是视系统在不同水平层次上加工图形失真的特性。这就是说错视并不是知觉心理上的缺陷,而是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。但不能因此而根本否定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,或认为人的知觉是靠不住的。事实上,由于人能发生错视,找出产生错视条件和原因,从而利用或矫正错觉,这恰恰证明了人能正确的反映现实。它不仅在生理学和心理学领域,而且在展示设计领域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。
⑴错视内容:
A、平面图形的错视
下列情形引起平面图形的错视:
*由于图形被分割、分隔,或曲率、走向不同而造成的错觉。
*由于违反或适应透视规律而引起的图形错觉。
*受其他线条的干扰或诱导而引起的图形错视。
*由于大小和亮度的对比,使得对比的双方各向相反的方向加强,产生了对比的错视。
B、几何形体的错视
下列情形引起几何形体的错视:
*透视的错觉。任何三维空间的形体,根据不同的视点,其视觉形象各不相同。
*形与重量的错觉。一般来说,人们是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来用气力的。看到大的形体就用大力气去提,看到小的物体就用小力气去提。但遇到棉花和铁时,就会发生错觉,感到大的轻了,小的重了;
*远近错视 。 同样的物体远看与近看的效果不同。一般有这样两个特点:远看,近形的许多细微转折都消失了,形体更加单纯;近看,只反映近形的重点和力向的总趋势。
C、空间的错视
下列情形引起空间的错视:
*进深的错视。同样的形体,当侧面形体平行或呈梯形时,透视不同;同一形体当顶与底作平行或呈梯形时,深度效果不同。;
*光线的错视。由于人们习惯了自上向下的投光,如果对一个凸体采取由下向上的投光,则该凸体就形成凹模的现象。
*方位错觉。当飞机缓慢地飞行时乘客向机外观看,会以为地面是倾斜的,这种错觉又称为倾斜错觉。这是由于飞机缓慢的倾斜飞行,乘客的平衡感受性变弱,由于乘客的身体与机舱的相对位置是正确的,所以感觉不到飞机的倾斜。当飞机空翻时,飞行员容易产生倒飞的错觉。这是因为飞机在倒飞时,离心力是按照从头到脚的方向起作用的,天水连成一片的背景使其失去了参照物,因而分不清上下方位。
D、运动的错视
一个物件的实际物质运动常常并不产生任何运动的外观,而无物质运动的景物却常常被看作在运动,有色和形的出现。在静止时看不见的色和形,通过旋转运动可以显现。例如用白和黑各涂饰一半的圆轮,在白的部分画上不连贯弧形,使之旋转,会显现出像彩虹一样的色。—个扁平的钻头在钻床上旋转时会显现一个锥体的形象。
自主动力运动——当一个形体缺乏任何视觉参照框架时,就会产生“自我发源的”运动。
似动运动——一连串快速地相继出现的、分别静止的画面,可以给人完全可信服的另一种运动印象。这是时间融合的一个证明。根据时间间隔的不同可以有三种不同的知觉经验。
两个图形相继出现的间隔与知觉效果的关系如下:
30/1000秒 同时
60/1000秒 相继连续
200/1000秒 跳跃
近年来在橱窗中出现的许多运动的立体广告及地铁里“动画”广告就是利用这种原理制作的。
E、色彩视觉错觉
色彩如被很好的运用,将毫无困难引导人们的视线,因此色彩的对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使人产生错觉。两种以上的色彩在一起彼此会影响,这与色彩的属性(色相、明度、彩度)、形状和所占的空间均有关系。假如深蓝色为背景而浅绿色的物体在其上,则浅绿色看起来比实际暗些,浅色背景则使深色物体看起较浅些。任何色彩明度的大小亦影响外观尺寸,一个浅色的面,在深色背景上,看起来会大些,深色面放在同积的浅色背景上,看起来小些:这个原理同样适用在文字上。
⑵错视的利用和矫正
A、固定视点的造型
所谓固定视点的造型是指只有从一个固定的视点看是完整的形态,离开这个视点看则是意义不明确的形态的造型。这种方法常被用来拍摄电影,例如古城街景。搭一座牌楼的四个柱墩,装上半截柱子(是真实的空间,人物可在其中活动).牌楼的上部则只是选取照片放在摄像机镜头前,使固定视点的造型从摄像机中看时,照片中柱子的像与真实的柱子重合。在造型中利用此法可以创造出超现实的立体形态效果。如图257,实际上是三个方向的棒,在特定的视角下,连接成—个矛盾形态。并且还可以创造随视点移动而变化的造型。
B、隐蔽终端的造型
如所有迷宫,都会使人方向迷乱、一时找不到终端,甚至走重复路,或是方向多变、视野多变,从而产生无限空间或很大空间的错觉。中国园林就善于运用此法。
此外也可以利用镜面反射造成空间的扩展,这在现代店铺的内装修上应用得较多。
C、透视及其遮挡的修补
凡是直方体的形,透视效果容易显肥,所以立面图的设计中要注意瘦削些。大型台式造型,无论是仰视台型还是横视台型,都因产生视线的遮挡而缩短。为创造优美的形体,必须将遮挡的部分加在设计图上。
D、调整形态
几何形体被制作出来,尽管制作很精确,却在感觉上产生歪形。因此,要得到视觉上的精确的形态,就必须在设计时预先做些调整性补陷:
·视觉中心的问题。如图258左上。已知四边形的视觉中心略高于几何中心,所以要把抽屉的把手安放在抽屉面中央时,必须略高于几何中心才满足知觉的要求。
·半球的感觉。真正作—个半球,会感到小于半球;要作出半球的感觉,须作得大于半球。如何增大呢?若沿直径两端垂直向下延伸,会让人感到有“束腰’,所以必须顺弧面的走向稍作倾斜向下延伸,才会得到半球的视觉效果;
·水平面的平直问题。真正作成水平面,看起来中间有些下坍,只有作得中央稍稍隆起,看起来才刚好是水平的;
·垂直圆柱。真正作成垂直圆柱,会让人感到中间有“束腰”,只有作成微带“腰鼓”型,才使人感到是真正的直柱;
•横竖分割的问题。一个立方体被连续作横向分割或竖向分割,则被感觉为非立方体,作连续横向分割时显高,作连续竖向分割时显宽。即:横线分割显宽,竖线分割显高。
6、视觉的强度与深度
要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的体现,就应该研究图形设计中各单元的构成方法和排列顺序,确立各单元在受众视觉中的刺激程度。只有当受众的视线依照设计者所编排的视向流动,才能使他们在不自觉的状态下感受到设计意图。
首先吸引视线建立“视觉重点”,再以设计内容主次的要求,逐次传达,进而便利视觉接收。形成“视觉重点”,要依赖于“视觉强度”的比较与“视觉深度”的衬托。
“视觉强度”是指同一画面中各视觉要素的吸引力的大小不同,也就是观者注目程度的大小。“视觉重点”是指同一画面中相互比较之下,具有最大视觉强度的视觉要素。
“视觉深度”是指各要素视觉强度的大小排列,造成视觉焦点的移动次序,也可称为平面空间感或为层次感。
(二)视线流动的规律
1、视线运动具有直线性特点,即视线从一个视点转移到另一个视点,从一种刺激样式转至另一种刺激样式时是直线转移,因为直线是连接两个刺激物的最短距离。
2、眼睛是顺着事物之间的间隔距离递减的方向移动。
3、视线的流动是反复多次的,它在视觉物象停留的时间越长,获得的信息量也越多。反之,停留的时间越少,信息获取量也越少。
4、某一信息具有较强的刺激,就容易为视觉所感知,人们的视线就会移动到这里,成为有意识的注意。
5、视线对准刺激力强度最大之处后,然后按照视觉物象各构成要素刺激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流动。
6、视线流动的顺序,还受到人的生理及心理的影响,这种流程顺序既有随意性,又是积极主动的,而且是按照一定规律运动的。由于眼的视圈是水平椭圆,眼水平运动比垂直运动快,先注意水平方向的物象,然后注意垂直方向的物象,在习惯心理上是自左而右,自上而下。
(三)视区分布
1、水平方向视区
⑴中心视角10℃º以内是最佳视区,人眼在此区域视别力最强;
⑵中心视角为20℃º以内是瞬息视区,人眼可在极短的时间内识别物体形象;
⑶在中心视角30℃以内为有效视区,需集中精力才能识别物体形象;
⑷在中心视角120℃º以内为最大视区,在此区域边缘的物象,需投入很大的注意力才能识别清晰,如果人将头部转动,最大视区可扩大到220℃º左右。
2、垂直方向视区
视平线以下约10CM左右为人眼的最佳视区,视平线以上10CM-视平线以下30CM范围为良好视区,视平线以上60CMº-视平线以下70CMº为最大视区,最优视区与水平方向相似。
|